查看原文
其他

南国农教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

南国农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12527

读完共需

20

分钟


导读:南国农先生是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家,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本文为南国农先生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解读,共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大范畴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领域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 | 南国农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理论;实际



0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一)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理解是: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1.教育的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要从模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即在教育教学中,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日益得到广泛
的应用;智能化程度将日有提高(用机器设备系统代替人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现象将日益增多) ;数字化学习将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这是从技术层面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层面来理解,这就是:

2.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

从教育层面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表述法:(1)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2)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3)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我们采用了第三种表述,意思是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能力,也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但是要特别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为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是个人寻找职业、融入社会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是:(1)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从互联网、光盘检索、采集信息的能力;(2)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对信息的鉴别、筛选、编码、译码、生成新信息,以及储存信息的能力;(3)发送信息的能力。如在网上发送电子邮件、建立网页、进行在线双向、多向交流、网上协作性科研的能力等;(4)信息免疫能力。如能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免有害信息的侵蚀与干扰的能力等。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的层面上,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才会是正确的、完整的。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自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发展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尤其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各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十分重视,我国也同样如此。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球趋势。


A、B 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就是教育信息化。



整合的结果,A、B 融为一体,这就是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 二)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也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大致可以归纳概括为五化三性。

五化:

1.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


2.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3.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4.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5.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三性:

1.开放性。它能超越时空,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


2.非线性。它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


3.交互性。它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02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三大范畴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三件”建设。


(一) 硬件建设。即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建设。主要是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的建设。这是基础。

(二) 软件建设。即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主要是网上课程、电子教材、教学信息资源库等建设。这是核心。

(三) 潜件建设。即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主要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的建设。这是关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三件”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成绩是:

硬件建设方面:据1999年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65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到2001年年底,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67万台,比1999年增加202万台。建立校园网的学校15579所。学生拥有计算机平均台数由1999年每121人中有一台提升为每51人中有一台。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软件建设方面:据1995年年底的统计,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课件28万个,光盘教材约9万张。当然,这个数字现在会有不小的变化,特别是96-750项目(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的实施,使我国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不论是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潜件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以六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和三个三种学与教理论(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赞可夫、布鲁纳、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三种传播理论:拉斯威尔、宣伟伯、贝罗的传播理论)为基本内容的理论基础的框架,以及多种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及辅助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及卫星传播授课模式;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模式) 。

主要问题是:

“三件”建设不同步,重硬轻软忘了潜。对硬件建设比较重视,对软件建设就不那么重视,对潜件建设则有所忽视。造成有一段时间,校园网建成了,有了“路”了,但“路”上无“车”,“车”中无“货”,“货”中无精品的现象。近两年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并未根本改变,今后仍需注意大力改变这种现象。“三件”建设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都很重要,特别在硬件、软件建设有了一些基础之后,更要注意对潜件的建设,必须记住潜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为什么我们有些网络系统的建设,如校园网、城域网、网络教室的建设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们开发的许多电子教材、计算机课件进不了课堂,不受师生的欢迎?为什么我们有的课堂教学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但不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理论的照明,没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我们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必须注意对“三件”建设给予同样的关注,要改变重硬轻软忘了潜的现象。


03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领域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以下三个领域进行。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学校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要做的事情主要是:

1.建立各种信息技术设施。当前的重点是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推进“校校通”工程。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2.开发各科电子教材,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

3.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争取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

4.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要求掌握三种基本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技术设计。

5.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进行过多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主要有五大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实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验研究;全国1000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改试验;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实验。这五大实验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起了重大作用。

进入新世纪,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面对几个有关概念,简要地谈一点认识。

什么是课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中所有学科的总称,或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课堂学科教学、课外和校外活动以及有组织有计划的自学活动,都属课程的范畴。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狭义的理解,课程与学科是同等的概念,课程即学科,学科即课程。

什么是整合?整合不是混合,而是融合,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整合不是盖浇饭或盒饭,而是扬州炒饭或手抓饭。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整合后,课程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整合则两兴,不整合则两衰。搞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验,必将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领域


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要做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不断完善“三件”建设,努力提升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的水平,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这是较薄弱的环节,要对网络课程和教材的开发给予更多的重视。目前国家正积极组建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软件开发基地,促进优秀教学方案快速形成优秀教学软件。在近三年中,拟建设500门高等本专科教育的主干网上课程和20个网上本专科专业,改造100门、开发50门网上电大课程,网上开设100个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建立10~15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库。希望这个计划能够按时实现。现代远程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机构,主要为三个系统。

1.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始建于1978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14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742所县级电大分校以及17076个教学点(班)组成的学科齐全、功能完备、特色突出、面向基层的庞大的远程教育系统。是目前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流之一。

2.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自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四所高校作为启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到现在,试点高校已发展为67所,在校生达百万人。

3.面向中小学的“网校”。约200多所,也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阵地。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其目的和任务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教育管理和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


教育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计划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学习监控系统、课堂信息处理系统、学校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据国外资料报道,除了多媒体教学外,学校管理占用了最多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如何组织与建设好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更好地实现本校的各级管理目标,这是摆在各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队伍培养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办好教育技术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关于教育技术专业


我国从1984年起,在一些高等学校举办了教育技术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有的。


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向、多性质的。多方向,一般设置的方向有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教育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性质,有师范性的,也有非师范性和半师范性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举办教育技术专业的高等学校,估计已超过100所。


关于信息技术队伍培训


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分别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种人才需求。


培训的主要对象是:


1.信息技术课教师。这是当前的培训重点。国家规定大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学。我国现有中小学约70万所,到2005年,如果90%的中小学都开课,按一校一人计算,也要60多万人,教师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据统计,2000年底,我国中小学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约11万人,所以,“十五”期间每年至少应有10万该课新教师走上岗位。光靠高校所办教育技术专业来提供,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必须举办培训班来解决这个问题。


2.现有任课教师。我国现有教师1400万人,近几年,其中一部分人参加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但离实现全员培训还远。


3.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接受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仍属少数。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人员。如数字摄影、电脑美术、电视广告、网络管理人员等的培训需求量也是不小的。



04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取向

这里,我想针对人们认识上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进行讨论:


1.互联网不是“围城”也非万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兴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我国也是如此。在这期间,社会上出现了几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一是互联网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冲进去,而里面的人不想出来。


这个说法,借用了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中的用语。钱钟书在《围城》中将社会的某个局部(如大学、婚姻)比喻为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并提出其经典名言:“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而互联网不是围城。


二是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将取代其他媒体,取代教师,让学校消失。


对于第一种说法,多数人都是认同。认为,互联网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信息的海洋,交流信息的快捷通道,它能超越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进行量体裁衣的学习,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极为有力的支持。开展网络教育是大势所趋,一切可能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应少一点彷徨、犹豫,多一点参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干中求发展。


对于第二种说法,多数人不认同。认为,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不会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印刷媒体和其他视听媒体会依然存在。网络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其局限性。如对情感的陶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它比传统教育并没有什么优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不是万能的。当代媒体理论所揭示的:“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某一种媒体,对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可能比别的媒体更为有效,但是没有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万能媒体。这个理论并没有过时。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取代教师。有人说:实施网络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但学生不能没有教师。因为网络教育不是自学,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国外有种说法:网络可以克隆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不需要教师本身,只需要其克隆,即虚拟教师或教师的图像。多数人对这种说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教学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发生了角色的改变,由知识提供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他们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如何分析从网上取得的资料,并把它们运用得当。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让学校消失。传统学校会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有一种看法认为,未来的教育会有机地融合虚拟的网络学校和现实的传统学校,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校体系。这种看法颇有道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而不迷信。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2)强调“情境”与“协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主张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引进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教育科研中、研究生选题中、教学实践和教改试验及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推进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他的学习理论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就不必去研究了。它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对立起来,并全盘否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认识恐怕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他们对改进学习都可以起作用,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对我们的教改实践都有用处。三者的主要区别是:从教学目标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智能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从教学任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怎样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

从媒体作用来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思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教学设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控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的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我实现。


以上可以看到,三者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赞同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和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为它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三者对改进学习都可以起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占优势地位。

(3)没有一种万能的学习理论,各种学习理论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中的问题。对待理论的态度,应是不盲目崇拜,不简单批判,不机械照搬,兼容并包,择善而从。

3.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学生堂握知识、拥有知识;而对教学生应用知识、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知识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或有所忽视。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新的理念: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和一次演讲会上谈到两件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件事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先生回答说:“在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量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创造性、创新精神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另一件事是在一次演讲会上,杨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过去的十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美国年轻一代在世界基础科学大赛中考分最差的十年。”确实如此,近些年,国际化学、生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都落后于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那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为什么考分最差的十年,反而成就了美国最辉煌的十年,杨先生回答是:美国不是看重分数这种知识拥有的形式,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应用,用知识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他们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美国在学科竞赛中落后于许多国家,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是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20世纪的重大发明大致有29项,其中19项属于美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数是美国人。一个是重视知识的拥有,以“学富五车”、考试高分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知识的应用,以知识的价值化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学科竞赛明星;一个是重视科技创新能手。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培养哪种人呢?这是新世纪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4.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才能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品性。


什么是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应围绕“三发展”来设计、实施、管理、评价教育教学工作,以是否有利于“三发展”作为衡量各项工作好坏的标准。


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不少同志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的文章有上千篇,出版的专著有上百种,人们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也有几十个。但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能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明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这仍然是当今不少人心目中存在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的最简洁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最要紧的是记住三个数字:3、2、1。

3是三个字: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明显的不同的地方。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有人将素质教育又叫做三发展教育。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两个字:三死。即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人们把应试教育称作三死教育。

2是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1是一句话: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创造型人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介绍三种:

(1)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素质,a.受过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b.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c.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构成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所在。创新精神三要素:拚搏、开拓、发展。创造能力就是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再更新;对新技术的运用与再革新;对新原理、新方法、新产品的发明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2)创造型人才是同时拥有三本教育证书的人。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开拓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3)创造型人才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a.全面+个性。既是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b.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又善于用电脑。善于用人脑就是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尔·斯佩里说,整个大脑的两半球,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同步运转,车子才能前进。人的大脑,只有左右脑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它的聪明才智。

c.智商+情商。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商,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的人。

记住上述三个字、两个重点、一句话,这就是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概念的最简洁的方法。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三件建设,都要有助于“三发展”,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两个实际问题

1.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

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对建设校园网的热情很高。但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呢?人们都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是不容易的。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曾参加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认为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很成功的。教育部韦钰副部长于1998年10月8日在该校主持了有200多位教育系统领导、专家参加的现场会,同时,为了推进我国校园网的发展,该校正式被确定为教育部电教办“全国电教多媒体网络应用培训基地”。

我对该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构建的系统模型、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很是赞同,认为是合理的。特别是对他们在网络系统建设中采取“三建”(建网、建库、建人)同步以及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采取“四代同堂”(既有多媒体计算机、数字投影机、视频展示台、银幕,又有录放像机、光学投影器和粉笔黑板)的做法很是赞赏。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新时代呼唤多样性,为人们提供多种选择。

我国校园网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人们形成了一些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

(1)校园网建设要全面规划,总体设计。遵循教育部《初中等学校校园网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校园网总体设计的十性原则: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用性、抗干扰性、经济性。特别是前三性。

(2)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三建”,即建网、建库、建人(队伍)。“三建”都重要,应同步进行。如此建了就能用,就能发挥效益。

(3)校园网的基本功能有四个:教学、科研、管理、信息交流和远程教学。其系统结构一般也由这四部分(块)组成。

(4)校园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要因地、因校制宜,量体裁衣,从学校的需要与可能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建设。近几年,各方面提出了不少校园网建设方案,这里介绍几个,供参考:

某高校校园网系统结构模型包括四部分:多媒体教学信息源、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多媒体用户终端和传输网络(王庆武、李琪。教育技术手册,总参军训部电教局,2000年)。


适用于一般规模的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包括四个部分:管理中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一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普通中小学校园网的基本构成,包括八个部分:本校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学习信息交流平台、网上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网络化校园文化环境、家庭与社会教育平台(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方案,以七个大功能模块为主体:校园信息中心、多功能教室、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办公室、电子图书馆(方案服务全面亮相,联想教育航母扬帆远航。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5)校园网建设,既要着眼未来,又要面对现实。不要贪大求全,盲目攀比,一步到位。可分期、分块进行,如分三步进行:a.在各个学校建立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和教育教学资源库;b.建设信息中心、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信息库;c.建设办公自动化、远程教学、外部访问(让区域性教育网与校园网紧密结合。中国教育报,2002-01-24)。

(6)“校校通”不是“校校网”。不是“校校网”也可实现“校校通”。广州芳村区采用“区域性整体解决方案”,区内44所中小学在没有铺一条光纤、没有堆砌更多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全面实现了“校校通”,而总投资却没有超过100万元,每所学校投入也仅万余元(区域性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校校通”。中国教育报,2002-01-10)。


2.什么是精品?优秀电子教材和教育资源库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教育网络系统(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人们有一种说法:“路已基本开通,但路上车太少,车中货太少,货中精品太少,这是一种浪费。”这个说法如何,是否符合实际,可以做点调查研究。

为什么精品太少?什么是精品?广州日报2000年2月12日登了一篇文章《尴尬的精品》说:“传媒与评论家只是一直在举荐精品,却从不教我们鉴别精品的方法。”

如何鉴别精品?优秀电子教材和教育资源库的标准是什么?

我国音像电子教材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以幻灯、电影教材为主体的阶段;80年代以后,投影、录音、电视教材为主体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教材为主体的阶段。

20多年来,我国的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一般是遵循着“5性”(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原则进行的。对音像电子教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按照“5性”标准。凡是具有“5性”,符合“5性”标准的,就是优秀的音像电子教材,就是精品。自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材的兴起,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了多种评价的标准。下面列举几种:

(1)原“5性”标准。不过在内涵的表述上有所不同。

(2)新5性”标准:先进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探究性。

(3)“3要求”标准:a.教学性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b.技术性要求。包括程序运行、信息呈现、用户界面。c.文档资料要求。包括文档资料完整性、文档资料规范性。(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我国中小学教学软件评审标准》)


(4)“3特性”标准:a.内容特性。包括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适当性;b.教学特性。包括教学目的明确性、达到预定目的、教学条理性、难度适当性、激励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创造性、反馈有效性、学生控制程度、教学继承性、学习迁移性;c.技术特性。包括信息首先是有效性、发挥计算机特点使用方便性、程序可靠性、后援资料充分性(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技术》)。

(5)“4要素”标准。a.全新的教育理念;b.丰厚的教育资源;c.一流的教育技术;d.探究的教育方法(主要用于教育资源库的评价)。

(6)“4性”标准:a.原始素材的技术性能;b.半集成素材的灵活性;c.微教学单元的适用性;d.素材库管理的科学性(主要用于多媒体素材库的评价。摘自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

上面列举的几种标准,可以作为我们对电子教材和教育资源库进行评价时的参考。关于到底什么是精品,如何确定电子教材和教育资源库的各级指标,建立较完整、较科学,较易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注:南国农(1920—2014),南国农先生生于1920年,2014年9月27日凌晨5时20分逝世,享年95岁。南国农先生是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家,其电化教育“七论”奠定了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教育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基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北师范大学唯一终身教授、《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南国农先生。南先生是西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名誉院长,《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华南师大、陕西师大等十余所大学客座教授。


来源: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20-24.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5]王湛.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Z].在2002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6]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7]温涛.探索现代IT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7-4.

《教育信息化100人》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的智库型媒体,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要“让优质的信息和知识更快被看见” !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交流群


联系我们

焦晓娣: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jiaox1008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深度 | 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深度 | 祝智庭教授: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

深度 |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深度 | 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

深度 | 何克抗教授:“互联网+教育”是否颠覆与重构了传统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